金钱板,金钱板由快板、莲花闹演变而成,是川渝两地民间传统说唱曲艺品种之一。
非遗名称:金钱板
遗产编号:Ⅴ-91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地区:重庆市万州区
金钱板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新的发展期,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高潮。2008年,四川省成都市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91。2011年5月23日,重庆市万州区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91。
金钱板表演的道具是三块小竹板,在最初的表演中,小竹板孔中穿上铜钱,除竹板敲打之声,还能听到铜钱相互碰撞的声音。后来,为了便于制作,人们在金钱板的道具制作过程中取消了铜钱,金钱板就成了三块小竹板。
金钱板表演以打、说、唱、演四种表现形式为主,演出由一人或数人进行,演员打、唱结合,辅以表演。打则打板,演员左右手分持三块竹板,碰击节拍与打出基本的“滴、打、垮”及多种花色音响,以渲染气氛;唱则有说有唱,语言风趣,唱腔上口;表演则讲究身法指爪,传神达意。唱词优美,注重情节描写,讲究合辙押韵,句式可长可短,机动灵活,短短几句便可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曲目创作结构严谨。
金钱板主要唱词大多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如《四姐下凡》、《昭君出塞》、《孟姜女》、《秦香莲》等。新中国成立以后,金钱板的唱段不仅有历史、传说类的,更增添了改作赞颂新人物或新事物的内容,如《送货下乡》、《三过文化岗》、《插秧状元》、《雷锋》、《焦裕禄风雪访贫》、《哪有闲空回娘家》等。
金钱板的特点是结构完整,音韵和谐,节奏明快,形象鲜明,道具简单,演唱灵活。表演者可男可女,可老可少,且不择场地。
历史渊源
金钱板流传于巴蜀汉族地区,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最初只是以简单的唱腔唱诵“劝世文”,艺人沿街叫唱以求生活。后经不断发展改进,逐渐成为独立曲种。
清道光年间,四川曲艺相互借鉴,曲艺的融合与发展促进了金钱板的形成。在这个时期,金钱板艺人开始走南闯北,以演唱金钱板为生。
同治末年,四川金钱板成为流行曲种之一。金钱板形成初期,艺人们多在乡野和场坝卖唱献艺,表演的内容也简单粗俗,尚属于“路岐人”之列。“最初唱劝世文之类,以后曲目逐渐丰富,至清末已形成‘三打’‘五配’等看家曲目。由于打法、唱腔和演出技巧不同,又形成了清派、花派和杂派等流派。”不同表演风格和流派的形成标志着金钱板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清末至民国初年时期,金钱板艺人中已出现德艺双馨的大家,当时四川名山县百丈场的杨永昌就是金钱板清派中的代表人物。此时金钱板艺人已经从走街串巷要饭讨口的路岐人变成了在客栈、茶馆说书演唱的艺人。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建立了‘川陕苏维埃’政权,为四川曲艺的发展开垦了一片新鲜的土壤。”此时的金钱板艺人积极投身革命和抗日宣传,创作和时事、革命、抗日救国等相关的唱段,深入苏区和群众中表演。他们是普通群众,也是抗日革命的宣传员,这样的身份使金钱板艺人们的组织形态再次发生变化,他们兼具双重身份,既是书场茶馆里的卖艺人,也是投身革命的宣传员。金钱板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
1942年,由王德成、余跃渊、邹忠新、吴国樑、王炎荣、杨青云、汪松庭、陈孝、石青云、严松元等十人发起,成立“成都市金钱板通俗讲演宣传职业公会”。此时的金钱板在巴蜀大地上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成了群众喜欢的一种民间曲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金钱板艺人们的组织形态也经历了多次变化和发展。由于金钱板艺人在这一时期的存在形式比较简单,从一开始的个人到师徒的“路岐人”形式的演唱,再到成为书场茶馆的艺人形式演唱,这样的组织形态限制了金钱板的发展和传播,使金钱板只能在小范围内演出,限制了金钱板唱段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板这一门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很多表演技能没有得到传承。
经典剧目
类别 | 代表曲目 |
---|---|
长篇唱段 | 《武松》、《岳飞传》、《乾隆下江南》等 |
短片唱段 | 《秀才过沟》、《疑人偷鸡》、《小菜打仗》等 |
历史传说 | 《四姐下凡》、《昭君出塞》、《孟姜女》、《秦香莲》等 |
现代曲目 | 《送货下乡》、《三过文化岗》、《插秧状元》、《雷锋》、《焦裕禄风雪访贫》、《哪有闲空回娘家》等 |
流行地区
金钱板流行于四川、重庆城乡、云南、贵州临近四川的部分地区。
传承保护
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板这一门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很多表演技能没有得到传承。目前,金钱板后继乏人,发展停滞,生存出现危机,急需抢救保护。
保护措施
四川金钱板在传承的过程中,依附于时代的需要及市场予以相应的改革及创新,进而拓展市场,吸引更多的受众,使四川金钱板得以全面地传承。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不能摒弃四川金钱板传统的意蕴,要依附于“混搭”这一基点予以全面改革创新。
四川曲艺具有多元化特性,现阶段,艺术家创造性地把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看似毫无关系的曲种,或常规曲种音乐和流行音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曲目中,让其不仅具有原始曲种的基本特性,同时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常可以出奇制胜。
代表人物
张徐,男,1957年5月生,2009年6月11日,张徐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邹忠新,男,1924年4月生,他吸收各派之长,终自成一派,被誉为金钱板“打、唱、演”三绝。2009年6月11日,邹忠新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丁长福,男,2018年5月17日丁长福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四川省成都市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23日,重庆市万州区申报“金钱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曲艺价值
金钱板艺术是巴蜀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中涵容着巴蜀地域的风土民情、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在经历长时间的传承发展后,金钱板已形成了表演技法完善、技法特点丰富、门类独立的说唱艺术。随着该曲艺门类的成熟,其表演演化出“清派”“花派”和“杂派”等不同艺术流派,分别以唱词文雅、技法炫目为主要特征。不同的金钱板流派丰富了金钱板表演的艺术魅力。
当代金钱板要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中寻找生活空间,不断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将多种曲艺元素混搭进金钱板表演创作中,保留原本的曲艺特征,又以新的面貌展现给观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打开新的曲艺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