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撞倒不周山之后,天崩地裂、洪水漫天,人类在其中艰难求生,几经灭族。女娲为了挽救世界,决定亲手修补天地。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拣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它们熔炼做了焦糊状的液体,然后拿这些焦糊状的液体把苍天上的丑陋窟窿都填补好。之后女娲担心天地再次崩塌,就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只脚,用来代替天柱,竖立在大地四方。
此后,女娲杀了一条之前在中原地方为恶已久的黑龙,并赶走了各种猛兽、凶鸟,使人类不再惧怕禽兽的祸患。之后,女娲将芦草烧成灰,堆积加多后淤塞住滔天的洪水,总算是平息了这场祸患,使得人类死里逃生、得以繁衍生息。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燃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攫鸟执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女娲虽然修补好了残破的天地,但西北的天空还是因此略略有点倾斜,所以太阳、月亮和星辰都不自觉地往那边跑,落向倾斜的西天;东南的大地,则陷下了一个深坑,所以大川小河里的水,都不自主地往那里奔流,最终形成了海洋。
《淮南子·天文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传在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大壑,名叫“归墟”。归墟是一个海中深谷,深邃地根本看不到底部,百川海洋与天河里的水最终都流向了归墟。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减焉。”
归墟里有五座神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每座山的高和周围都是三万里,山和山之间的距离是七万里,山顶平坦的地方也有九千里。山上有黄金打造的宫殿、白玉筑成的栏杆;山上的飞禽走兽都是素白的颜色,到处生长着珍珠和美玉的树,吃了可以长生不死。山上的仙人们大多身着纯白衣裳,在海面之上的碧蓝高空中自由飞翔,往来于五座深山之间,访亲探友、自在逍遥。
《列子·汤问》:“(归墟)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
然而这五座仙山皆是漂浮在大海当中,下面并没有生根,一旦遇到风波,就会漂流无定,对于仙人们彼此往来造成了诸多不便,于是他们将此事上报给了天帝。天帝听说此事之后,也担心一旦风波过大,无根的神山会漂流到西极去,最终沉没在大海里,因此命令北海的海神禺强解决此事。
《列子·汤问》:“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
禺强又名元冥、玄冥,兼任水神、海神和风神,他是中央天帝黄帝嫡亲的孙儿,是辅佐北方天帝颛顼的属神,手里拿着一个秤锤,掌管着冬天。当他以风神的姿态出现时,是人脸鸟身,耳朵和脚上分别挂着两条青蛇。当禺强煽动翅膀,鼓起嘭嘭的巨风时,风里会带出大量的疫疠和病毒,人们当着这股风就会生病,甚至于死亡。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为海神。”郭璞注:“(禺京)即禺强也。”按黄帝即天帝。
《淮南子·天文篇》:“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淮南子·地形篇》:“禺强,不周风之所生也。”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吕氏春秋·有始篇》:“西北曰厉风。”《史记·律书》:“不周风居西北,主杀生。”
当禺强以海神的姿态出现时,则形如人鱼,虽是鱼的身子,却有手有足,驾驶着两条龙。禺强原身是北方大海里的一条鱼,这种鱼名叫“鲲”,某天他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一种名为“鹏”的大凤,扶摇直上九万里。鲲、鹏之大,大到好几千里,鹏愤怒的时候会挥动两只黑沉沉的翅膀,就仿佛垂在天边的乌云。每年冬天,当海潮运转的时候,禺强就从北海迁到南海,由鱼变而为鸟,由海神变作风神。
《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引一本云:“北方禺强,黑身手足,乘两龙。”袁珂认为“黑身”应同“鱼身”。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禺强接到天帝关于稳固归墟五座神山的命令后,调遣了十五只大黑乌龟到归墟去,把五座神山用背背起来,一个背着,其余两个便在下面守候着,六万年交替一次,轮流负担。然而背着神山的乌龟们有时会突然兴致大作,在沧海中拍着手爪,快乐地舞蹈起来,使得神山上的神仙们小小受点颠簸之苦,然而比起之前所受的风波漂流之苦,就算不得什么了。
五座神山在大龟的驼扶下稳固了千万年,不料有一天,龙伯国的一位大人进行了一次无心的捣乱,使得神山再次遭受了一场天大的祸殃。
龙伯国是一个大人国,位于昆仑上北方不知几万里的地方。某天其中有个大人,闲着没事就到东方海外的大洋中去钓鱼,两只脚下水后走了不几步就到了归墟五神山的地方;再走几步,五座神山就给他周游遍了。这位龙伯人用钓竿钓上了六只长久没吃东西的饿乌龟。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乌龟背在背上往家跑,到了家还把乌龟壳剥下来占卦。结果岱舆和员峤两座神山失去了乌龟的支撑,就在风波下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中了。
天帝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把龙伯国的土地尽量削小,把龙伯国人的身子尽量缩短,以免他们再到处惹祸。等到伏羲神农时候,这国人的身量已经缩小到无可再短了,但据当时的一般人来看,他们也依然还有好几十丈长呢。
《列子·汤问》:“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王逸注:“鳌,大龟也。击手曰抃。《列仙传》曰:有巨灵之鳌,背负蓬莱之山,而抃舞戏沧海之中,独何以安之乎?”
《山海经·大荒东经》郝懿行笺疏引《河图玉版》:“从昆仑以北九万里,得龙伯国人。”
传说海中有大蟹,大到千里。据说曾经有位商人,坐海船到海外经商,多天之后突然在海上发现一座小岛,上面长满了苍翠树木。商人见之欢喜,便叫水手把船靠近小岛,众人上船后把缆绳拴在岸边,砍了树木的枝丫起火做饭。正烧到途中,忽然觉得小岛在动,树木纷纷下沉,众人大骇,连忙跳上船斩断缆索,拼命划开这座沉没的小岛,之后回头一看,才发现原来小岛是一只被火烫痛了贝壳的大蟹。
《山海经·海内北经》:“大蟹在海中。”郭璞注:“盖千里之蟹也。”毕沅曰:“《周书王曾》云:‘海阳大蟹。’孔晁注云:‘海水之阳,一蟹盈车。’”杨慎《山海经·补注》:“《岭南异物志》:昔有海商海中行,遇洲港,林木茂甚,乃维舟登岸,息于水旁,半炊而林没,钯断缆乃得去,详视之大蟹也。”
海中人鱼又叫陵鱼,人脸鱼身(和雨神禺强长相类似),“陵鱼”即陆居的鱼,说明陵鱼既可以住在海里,也可以住在陆地之上。陵鱼非常凶猛,但后世传说多对其进行了美化。
《山海经·海内北经》:“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
《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陆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曰鰕,有神巫乘此以行九野。”袁珂认为“龙鱼”即“陵鱼”。
有说南海人鱼名“鲛人”,虽然住在海里,却时常坐在织布机上投梭织布。他们多愁善感,一哭就会从眼里流出明亮的珍珠。
《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亦有人说海人鱼的形状和人类几乎完全相同,手足无不齐备,不论男女,都十分美丽。他们的皮肤细白如玉石,头发像马尾,约有五六尺长,只要稍微灌点酒,周身就会泛出粉红的桃花般的颜色,艳丽非常。海边死了妻子或失去丈夫的居民就常捕捉海人鱼,将他们养在池沼中,当做自己的妻子或丈夫。
林坤《诚斋杂记》:“海人鱼状如人,眉目口鼻手足皆为美丽女子,无不俱足。皮肉白如玉,灌少酒便如桃花,发如马尾,长五六尺。临海鳏寡居多取养池沼。”
还有人说,有人到朝鲜去做外交官,亲眼看见海边沙滩上躺着一个女人,手肘后面生了像火焰般通红的长毛,大约也就是所谓的人鱼了。
《山海经·海内北经》郝懿行笺疏:“查通奉使高丽,见海沙中一妇人,肘后有红发,号曰人鱼,盖即陵鱼也。”